本科招生信息网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学科建设
牡丹江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05-14  点击:[]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 大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深入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本科专业13个,设置专业方向9个,建成6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师范专业,改造成物理学材料物理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方向;英语专业设立小学教育方向,俄语专业设立经贸俄语方向,音乐学专业设立电脑音乐制作方向。适时减招了汉语言、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进一步增强。目前,专业总数达到52个,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8个,文管专业17个,理工专业12个,艺术类专业5个。

(二)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建成了文科实训中心、理工实训中心、经管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建成了生物标本馆、基础教育教材馆等7个实践教学场馆,改造和升级32个专业实验室和7个微格教室,完善建设了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语言文字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建立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由实验、研习、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大类招生”、“校园、校企、校校”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了7个特色创新实验班;推行“产学研”与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研产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院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东方语言学院的“三型一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三实一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英语学院的“翻译工作坊“实践教学体系等;学校实行“主辅修”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辅修专业和辅修学位课程;学校整合牡丹江市六所高校资源,通过“跨校选修课程” 和“跨校实验教学”等方式,全面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实验室资源共享。共计2.5万人次参与跨校课程选修,涉及185门课程,24个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涉及124个实验项目。

(四)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了“生物技术创新实验班”、“卓越农林人才实验班”、“动画专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英法双语实验班”、“舞台表演实验班”、“乃寅写作班”等7个创新实验班;推行课程全过程考核,获批2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5项省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和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9项。

(五)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英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1人当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当选黑龙江省政府第五届督学。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获省级教学新秀奖,14人获校级教学名师奖。积极为广大教师赴国内还访学、进修、开展合作研究拓宽渠道,支持132名教师在国内进修和访学,30名教师赴海外学术访问和交流。

(六)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全校平均10.8%,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9%左右,就业率连年保持在85%以上。支持学生实践项目784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86项;组织5期国培计划“黑龙江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2项,共培训黑龙江省骨干教师675名。学校承办了全国教务处处长联席会议,全国教学技能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等具有影响力的会议和比赛12次。

二、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与不足

1.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的应用性不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应加快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专业的应用性改造,专业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

2.专业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不明显。现有的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内涵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专业教学改革不够深入,人才培养和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严重缺乏,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卓越教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深入,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缺乏优化,课程内容改革研究不够深入,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形成,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特色自编教材。

4.教学成果不突出,缺乏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引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支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力不足。国家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均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形势分析

一是在社会新常态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新形势: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内涵建设与提高质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如何明确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校应当总结办学经验,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专业应用性改造,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品牌建设和特色建设,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选择。

二是我校目前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专业建设水平在省内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地方高师范院校排名65位,全国高校综合排名489位,学校相对优势与特色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和对俄、日、韩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个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已经完善,但是培养机制和特色不突出;非教师教育专业内涵建设薄弱,特色不明显,专业品牌建设挖掘不够,缺乏系统、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

(二)指导思想

学校“十三五”时期的专业建设,将坚持“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举、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并进”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按照“分类建设、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内涵深厚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坚持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推动,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五”重点建设指标

指标项目

指标数据

本科专业规模/个

60个左右

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国家级1-2;省级3-5个

新增应用型本科专业/个

5-8

打造特色应用型专业/个

3-5

教学团队/个

国家级1个;省级3个

四、“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1.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求,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新兴、整体提高的原则,采取重点专业品牌建设,一般专业质量提升,新上专业内涵达标的建设思路,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机制;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增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适度新增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缓设部分人才需求饱和专业,调整改造传统专业,撤销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努力构建内涵充实、配置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各专业在目标定位、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以点带面,促进专业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主辅修制度和第二学位制度,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创新实验班、多种学习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的要求,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在全方位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新途径,优化实验(实训)教学—课外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的校内外互通交融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认真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坚持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根本,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培养。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坚持以教学名师培育为引领,切实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发扬传、帮、带的作用,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机制,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青年教师优秀教研论文评选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努力造就一支层次高、结构优、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5.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秀教改成果培育工作。以国家、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培育优秀成果。以教改立项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层次、分重点培育一批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有影响的教改成果,确保教学规范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优异成绩。

6.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时效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构建科学合理、符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手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突出学生与教师的自我监控作用,注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环节专项评价制度等,严格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与完善各项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化管理。深入实施教学管理创新项目,以管理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管理手段创新为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运行组织与保障体系。

(二)重点工作

1.专业内涵建设提升计划。加快专业布局调整。建立社会需求导向机制,鼓励增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每年建设(含调整)2-3个专业,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的下学期,学校会组织实施新设专业办学质量检查。书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法语、文物与博物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专业建设,调整物理学专业(非师范)为材料物理专业,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立物联网专业方向。完善专业管理机制,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统筹,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建立本科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预警机制,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加强专业改造。推进传统专业的应用性改造,培育和打造专业品牌,继续支持设立各类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支持设立应用型专业方向,力争实现20个专业品牌和3-5个品牌专业,建设校级重点专业增加3-5个,省级重点专业增加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零的突破。严格专业招生。招生专业一律不得设置专业方向,原则上不允许以“专业(专业方向)”的形式进行招生,可按照方向培养学生,专业培养方向内涵要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专业目录》中所列专业不得作为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加强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责任教师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建立“应用性课程标准”,尝试开展应用型专业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对接。努力建设10-15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2个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特色自编教材10部,实验教材10部,网络课程教材10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补充教师数量,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团队,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争取3-4个校级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冲击国家级教学团队。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推进实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实验教学、图书资料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丰富实验实训内容,努力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质量。新建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建2-3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增建1-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

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体系,落实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要求。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项目。完善幼儿教育、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构建起从学前到高中的基础教育全覆盖的师资培养体系。依托教育学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心理教育能力平台、教育研究能力平台、教学技术能力平台,建立“黑龙江卓越教师发展中心”。优化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基础教育师资综合实践实训平台。

3.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按照“建设课程,培育团队,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思路,推进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拓宽人才培养思路,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考研率、职业证书获取率和学科竞赛获奖率。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课堂”行动计划,推广慕课、翻转课堂、云班课、混合学习等教学方式,推进教室信息化改造工作。创建“优质高效课堂”。引导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效果,积极推进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改革。设立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加强青年教师的校本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教学业务大练兵”活动,举行“教学技能比赛”。

4.人才培养特色培育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实验班”建设。构建新型实践教学环境,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卓越教师培育特色项目。发挥教育学科优势,构建多样化、开放式卓越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教学中心,提高我校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程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质量。专业特色培育项目。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应用型改造,有效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建立专业评价与预警机制,培育专业品牌,建设若干品牌专业。

5.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提升计划。理清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加大管理重心下移力度,明晰校院两级教学建设与管理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二级学院办学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校内教学专项评估机制,完善教学督导体制,规范督导听课工作,完善学生生源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开展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教学相关实施细则,规范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务管理系统的运用培训,探索建设学生自助打印终端系统、教学信息二维码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学校党政领导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把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的首要议事日程,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建立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进一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持续改善教学条件。

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支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计划、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计划、重大教改成果培育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优质高效课堂创建计划、互联网+课堂行动计划等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制,规范听课、指导与评价等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校院两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完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制度。逐步建立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教学评估机制,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经常性重要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加强教风建设,坚持育人为本、以身立教,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优良教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推进学风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索求真,学而不厌”的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关闭




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招生信息网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电话:0453-6511440  6512058

本科招生

手机网站